中共一大紀念館里珍藏的一本印錯書名的《共產(chǎn)黨宣言》,為何能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今年4月,帶著這樣的疑問,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張盼來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特意在這本1920年8月出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首譯本前駐足,細致入微地觀察。在他的記憶里,這是一本紙張泛黃、印刷略顯粗糙,封面誤印為“共黨產(chǎn)宣言”字樣的小冊子。“就是這樣一本薄薄的冊子,承載著陳望道先生翻譯時‘蘸著墨汁吃粽子’的執(zhí)著,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艱難歷程。”張盼來覺得,這種“在場感”有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交大西遷博物館,一張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粉色乘車證則改變了雷霽雯的成長軌跡。作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從新生入學時被西遷故事打動,到主動請纓擔任交大西遷博物館義務講解員近兩年,雷霽雯將許多課余時間都傾注在這間博物館里。有人問,值得嗎?她說:“這張車票讓我明白,偉大始于平凡。”
近年來,這樣的場景在全國各地紀念館、博物館不斷上演。在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公布的首批453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中,有不少標志性紀念場館,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交大西遷博物館等。作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陣地,紀念館、博物館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國家育人體系。
蘭州戰(zhàn)役沈家?guī)X戰(zhàn)斗遺址,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曉莉與實踐學生們共同為王學禮烈士獻花。受訪者供圖
將思政課堂“搬”進歷史現(xiàn)場,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曉莉堅持了近10年。每年,她都會帶著一批批學生走進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
在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黃玉涵在一枚陳列在展架上的手榴彈前駐足觀看,這是來自沈家?guī)X戰(zhàn)場上的文物,嚴重變形,彈體表面覆蓋著紅褐色的鐵銹,坑洼不平。彈殼的一小塊殘缺吸引了黃玉涵的注意,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就是這一處小小的細節(jié)讓她覺得,即便這枚手榴彈已失去了昔日的威力,仍能讓人感受到那場戰(zhàn)爭的殘酷。
“我仿佛看見年輕的戰(zhàn)士們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奮力將手榴彈投向敵人,彈片劃破他們的肌膚,該有多疼啊。”黃玉涵說。
作為甘肅省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首任館長甕志義明顯感覺到,紀念館里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紅色研學團在節(jié)假日絡繹不絕。此外,館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構(gòu)建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正突破傳統(tǒng)單一模式,呈現(xiàn)出覆蓋廣泛、形態(tài)多樣、發(fā)展蓬勃的新態(tài)勢。
2024年10月,國家文物局印發(fā)的《關于運用革命文物資源賦能學校思政課建設的實施方案》強調(diào),要加強“大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指導革命舊址、場館與大中小學建立結(jié)對共建機制,示范開發(fā)高水平、特色化的“紀念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里的思政課”。
放眼全國,這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紀念館正通過館校協(xié)同的緊密合作方式,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香山革命紀念館打造了“趕考路上的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與北京當?shù)?0所高校完成戰(zhàn)略簽約,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抗美援朝紀念館推出“傳承紅色基因 紀念革命先輩”儀式教學特色服務,通過參觀主題展、重溫入黨誓詞、向志愿軍先輩敬獻花籃、聽專題黨課等方式,面向全國大中小學生開展思政教育;西柏坡紀念館在宣講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這里是立規(guī)矩的地方》等舞臺劇,借助歌舞、情景表演講述等形式,帶領青少年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將思政課搬到紀念館,要講好哪些“大道理”?選擇哪些文物和故事作為載體開展教學?
對此,李曉莉有著自己的理解。“在紀念館里,‘大道理’往往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蘊含著真實且感人的‘人性化敘事’。”她記得,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講解員會通過一件繡有“在奮斗中去求真理”字樣的枕套,向大家講述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2兵團4軍11師31團團長王學禮的愛情故事。王學禮在出征前,為了給即將臨產(chǎn)的妻子蘇維仁留個紀念,悄悄將一件御寒毛毯留給她。在蘭州作戰(zhàn)期間,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蘭州馬上就要解放了,到時候孩子也出生了,他們是新中國第一代最幸福的人。然而,王學禮卻沒能看到那一天。蘭州戰(zhàn)役中,就在即將勝利的最后時刻,敵軍一顆炮彈突然在王學禮身邊爆炸,一塊巴掌大的彈片穿透了他的腰部,這位英勇善戰(zhàn)的年輕團長光榮犧牲,年僅32歲。
“這種具體直接的愛與為祖國的大愛交織,就是一種典型的情感表達,很容易讓在場的學生理解‘犧牲’到底意味著什么,那是一個個小家庭的破碎才換來的和平。”再次提及這段經(jīng)歷時,李曉莉仍有些哽咽,她感慨地說:“這個故事在我心中久久回響,相信它也會深深地烙在學生們的心中。”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雷霽雯在第三屆各省區(qū)市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現(xiàn)場,講述西遷乘車證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靳小勇負責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這門面向本科生的必修課,重點講授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把極度貧窮落后的中國逐步改變成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因此與紀念館、博物館所承載的紅色記憶高度契合。
在講到“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建設”時,靳小勇曾帶著學生前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參觀。彼時,館內(nèi)正舉辦“我要去延安——抗戰(zhàn)時期愛國青年的時代抉擇”專題展覽,再現(xiàn)了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萬千青年放棄優(yōu)渥生活,經(jīng)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奔赴延安、努力抗日救國的歷史。在體驗環(huán)節(jié),靳小勇發(fā)現(xiàn),竟有不少學生自愿報名扮演20世紀30年代的愛國青年。面對“赴延”前的抉擇與考驗,有人振臂高呼,有人潸然淚下。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賈淑品在中共一大會址授課時,也目睹過類似轉(zhuǎn)變。她回憶說,學生們置身于復原的中共一大會議場景中,會反復近距離觀察、感受。她本以為會被學生忽略的日常細節(jié)——洗得發(fā)白的藍布、樣式不一的椅子、修補過的椅腿,都被學生們用手機拍下了特寫鏡頭。
對大學生來說,這些文物更像一把打開抽象理論、宏大敘事的鑰匙。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沈欣怡向記者描述了她在中共一大會址,看到一件打滿補丁的粗布長衫時的觸動。“那件長衫的前襟、袖口和肘部,密密麻麻綴滿了各種形狀的補丁,其中肘部的補丁被磨得光滑發(fā)亮,顯然是主人年復一年伏案疾書的印記。”這是1922年一位上海地下黨員的日常著裝。沈欣怡說,那一刻,她對“革命者生活清貧”的描述有了具象化理解。
站在那幅巨大的《星火》油畫前,張盼來近距離感受到了“開天辟地”幾個字背后的偉大。看到畫面中央被光束照亮的南湖紅船,張盼來說:“百年前,無數(shù)青年在黑暗里尋找光明,在風雨中憧憬未來,他們憑著堅定的信念、巨大的勇氣探索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正是這種精神和信念,支撐著中國人民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歷史時期,迎來了今天的繁榮和發(fā)展。”
在交大西遷博物館,雷霽雯常常會講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已故教授金精的故事。1956年,金精舉家從上海遷往西安,當時已80多歲高齡的奶奶說:“哪里的黃土不埋人!人是寶,人是活寶!一起去西安!”
每次念出這句充滿泥土氣息卻又無比剛毅的言語時,雷霽雯便又多了一份堅定。“當年的處境是那樣艱難,整個西遷隊伍卻無一人退縮,這實實在在改變了我對‘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解。”如今,她已累計在交大西遷博物館開展了300多次講解。
2025年7月,中共一大會址舉辦“信仰之光 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珍貴文獻集中亮相吸引參觀者。視覺中國供圖
近些年,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為大中小學生設置了“雙師教學”模式,在甕志義看來,這是彌合“情感敘事”與“理論深度”的最佳方式。
蘭州戰(zhàn)役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鐵橋保衛(wèi)戰(zhàn)”,被提煉為“鐵橋精神”。紀念館講解員負責向?qū)W生們還原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憑借合理指揮、合力作戰(zhàn),戰(zhàn)士們靠英勇頑強的精神和敢打敢拼的氣勢,最終勝利奪取鐵橋的史實。思政課教師則負責引導學生思考新時代的人生抉擇,如面對科研困境時,要學會像“鐵橋保衛(wèi)戰(zhàn)”中一樣,“合理布局力量,形成能力的最優(yōu)化布局”;選擇基層就業(yè),則要學習那種“敢打硬拼”的精神。
目前,各地紀念館根據(jù)其資源特色,被劃分為多個專題,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在靳小勇看來,這種分類有助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根據(jù)不同課程模塊和教學目標,精準選擇和對接實踐教學資源。不過,他告訴記者,就現(xiàn)階段來看,要讓這些參觀實踐真正產(chǎn)生“認知、情感、行動”三重遞進的教學效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賈淑品則表示,學生如果沒有建立起宏觀框架和理論積淀,感動就只能停留在“這屋子真小”“他們很偉大”等淺層印象,體驗和效果會大打折扣。
如何避免“打卡式”參觀?賈淑品和靳小勇均強調(diào)了課前理論知識準備、現(xiàn)場教學強化英雄敘事,以及課后反饋追蹤的重要性。比如,靳小勇會在課堂上先厘清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脈絡,再帶學生走進西安事變紀念館;賈淑品則會在帶學生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前,提前布置研讀建黨背景資料的任務。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常鼓勵學生成為故事的講述者。這些年,他帶領學生多次前往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國歌展示館等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他發(fā)現(xiàn),學生從“被動聽”轉(zhuǎn)變?yōu)椤爸鲃又v”的深度體驗,更容易觸發(fā)青年一代對個人價值和時代使命的思考。比如,有的學生會組建音樂團隊,專程探訪上海市聶耳音樂廣場,為游客演奏《義勇軍進行曲》《燈火里的中國》,展現(xiàn)時代變遷;有的學生則會主動走進社區(qū),為中小學生講述南湖紅船的故事,帶領小朋友們畫下“追光的人”。
深受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觸動的黃玉涵也報名參加了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她以《回望那場戰(zhàn)役那些英烈們的力量》為題向更多青年學生、社區(qū)居民講述蘭州戰(zhàn)役的故事。黃玉涵說:“我不再滿足于自己知道這些故事,還想讓更多人懂得。”
隨著越來越多學生走進紀念館,如何讓這堂家國情懷必修課走得更深更遠?放眼未來,靳小勇建議,工作重點可以從掛牌建設轉(zhuǎn)向內(nèi)涵提升和效能評估。高校和紀念館還需共同加快研制科學、細化的考核標準,例如追蹤文物故事在思政教學中的引用頻次、評估學生參觀前后的認知及行為變化等。
下一條:【起點新聞】盧建軍:用學科融合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賦能陜西“文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