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怎樣讓人記憶深刻、流連忘返,是一個綜合性課題。作為地方志系統工作者,需要厘清“自身重要”還是“服務重要”這個根本問題。在強調方志館自身發展重要性的同時,應更加注重方志館服務發展的能力建設,將方志館融合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中。基于“一方之全史”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方志館既能反映城市的發展現狀,又能反映城市的發展理念,還能將其前世今生系統化展示出來。走進“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方志館,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能對一個地方發展歷史與現狀一覽無余。一座現代化城市需要有方志館這樣特殊類型的高端會客廳,綜合性方志館也需要這樣的發展擔當和全局意識。筆者認為新時代的方志館在城市功能補白完善上大有可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拘泥于一時一地跳出圍城,以局外人的眼光研究局中人的工作,才能夠幫助我們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站在社會需要的角度研究方志館,會讓我們有“柳暗花明”“海闊天空”的感覺,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傳統意義上,方志館作為收藏研究、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宣傳展示國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文化屬性是根本特征和首要屬性,是核心競爭力與基礎向心力的源泉。城市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和歷史、風俗、民俗、文化遺產、藝術、音樂和文學等多個方面,彰顯著城市的獨特魅力和特色,體現了城市的多樣性和創造力。方志館通過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志文獻,反映城市的歷史變遷,記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變化,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文化記憶與居民的集體鄉愁。這種文化屬性不僅能夠增強公眾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認同感,還能激發群眾對城市的熱愛和責任感,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集文化精粹于一身、匯古今沿革于一館。將方志館的文化屬性充分彰顯,聚焦“撫今追昔、展望未來”的城市文化認同,一個滄桑與活力同行、歷史與現實同存的城市會客廳,能夠吸引更多的創意人才和企業,推動城市經濟的創新發展,使其成為具有持久熱度的打卡點。相關研究表明,文化認同感較強的城市,其文化產業發展往往更為蓬勃,而方志館便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孤芳自賞必定孤掌難鳴,高冷型的部門化思維必然導致方志館與社會各界漸行漸遠。方志館的傳統發展模式需加以深度的改造,應致力于從“系統的”“小眾的”轉變為“社會的”“大眾的”,使兩者能無縫對接、高效互動,蹚出一條社會支持、政治倚重的開拓之路。如江蘇省方志館自2020年起打破單一的系統內部交流模式,整合全省方志文化資源,牽頭組建非注冊性的“江蘇方志館聯盟”。該聯盟的成立,有效統籌、協調全省的方志文化資源,有力推動部門聯動、人才聯育、活動聯辦、陣地聯用、品牌聯創,實現共建、共商、共享和共贏,形成聯盟成員單位“抱團發展、齊頭并進”的新格局。方志館不僅是一個靜態的文物展示場所,也是一個活躍的文化交流研究機構,更是知識傳承和普及的重要平臺,社會參與度是方志館現代化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通過展示展覽、舉辦培訓講座、教育普及活動、數字化技術等多樣化形式,傳播方志文化,為社會大眾、學者、研究者、學生及文化機構提供多樣化服務,推動地方文化的認知和傳播,使方志館代表的城市文化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進而促進地方社群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以城市會客廳的姿態融入世俗社會,將創造遠超方志系統自身努力的多向發展機遇,方志館的靜態價值也將遠超展陳本身。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的基石,不能完全脫離開經濟發展談文化及其作用。方志館的經濟屬性長期以來被傳統認知所忽視。實踐證明,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是方志館的雙翼,社會屬性是方志館的本體。方志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需利用其獨特的平臺功能推進文化經濟化,借助經濟的手段推進創新發展。這方面有不少的成功案例,江蘇省方志館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突破思維定勢,迎來的一定是新的發展機遇,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地方歷史、人文和風土景觀等資源,鼓勵企業開展圖書、期刊出版、文創產品開發利用、舉辦特色展覽活動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壯大文旅企業,實現資源的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不斷擴大地方文化影響力,促進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方志館才能保持長久的熱度。與經濟結合的方志館將會把城市會客廳的活力能級提高到一個新的量級,若不重視與經濟的結合,方志館可能陷入故步自封、門可羅雀的境地。
堅持既對立又統一、既獨立又融合的工作理念,基于方志館文化、社會、經濟三重屬性,方志館的建設者、管理者、經營者需明確其功能定位。總體原則是突破自我封閉意識,利用方志館“覽全域、看古今”的呈現方式,在服務發展、服務全局、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加、溢出方志館的獨特價值,體現、突出城市會客廳的總體功能。遵循非禁即可的準則,創造性賦予方志館多樣化新功能是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十里不同俗”。各地民眾匯聚城市工作生活,在注入發展新動力的同時,必然帶來風格迥異的風俗習慣、文化流派,逐步形成城市主流特色與文化名片。欲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最好的地方無疑是方志館,這一點不同于各地的特色街區。全面性是方志館展陳方式的基本考量。將城市主題風情在方志館充分直觀地體現,這對外地人來說是初始體驗,對本地人來說是回味留戀。
方志館作為體現一座城市地方文化的代表,應充分體現當地的文化、歷史、社會環境以及該地居民的需求與習俗,通過陳列物品、圖片、視頻等,全面展示本土的特色手工藝品、傳統樂器、傳統美食、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等,生動呈現當地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文化遺產和藝術創作等獨特文化元素,讓人更直觀近距離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除靜態展示,方志館還可以以動態活態的形式定期舉辦各類有關本土文化的活動、傳統音樂演奏會,邀請本土文化研究者及本地樂隊或演奏家展示本土技藝;還可以設置手工制作工坊,提供給游客學習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技巧,讓游客切身參與和體驗當地文化的傳承。如南海風物方志館,就是一座以展示南海地區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豐富多樣的文物和展品,以方志為基,風物為引,結合現代展陳與前沿媒介,集展示、科普、體驗、互動等功能于一體。通過展覽、文獻資料和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南海地區的獨特魅力和豐富歷史。風情展示區的參與性是入鄉隨俗的開端,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同樣是城市會客廳的必備功能。
歷史的縱深感、神秘感是一座城市的底蘊所在,也是方志館呈現給世人的差異化文化盛宴,幾乎找不出兩座城市存在完全一樣的文化習慣和歷史脈絡。千年歷史系于一館,要在有限空間和時間內完整地展示城市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并非易事,需要我們在梗概式串聯展陳的同時提升方志館空間韌性和多維柔性,既要在線性方式上體現城市文脈,又要設置可供自由探索研究的節點鏈接。
文脈的精髓在于連綿不斷、生生相息,在于以古養今、以今敬古。通過城市模型、城市地圖、歷史照片、多媒體展示區等,生動簡潔地呈現城市歷史變遷、發展軌跡、建筑特點、重要事件等,讓游客快速了解城市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和發展歷程,更直觀地了解城市文化內涵、建筑風格、規劃布局以及主要交通線路等。還可以開設市區歷史建筑導覽,由專業講解員帶領游客們瀏覽城市歷史建筑,深入了解建筑背后文化和歷史故事;組織古老街區游覽,讓游客們體驗城市古老風貌和文化氛圍,更好地了解城市文化內涵和特色;舉辦關于城市歷史展覽,展示城市起源、發展、重要事件和地標建筑或展示城市文化傳統、民俗風情,展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特色產業等,以凸顯城市文脈獨特性,會客廳自然起到穿針引線作用。例如成都市方志館特展廳,以《譜牒傳家——民間文化傳承中的家國情懷》為主題,以四進院落形式為總體布局,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留存下來的家譜族譜、家風家訓匾額、對聯等百余件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研究價值的實物為依托,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庭風氣的重要論述,呈現我國民間譜牒文化傳承中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愛國愛家和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讓觀眾在厚重底蘊、清雅環境中品鑒藏品、查詢閱覽、坐而論道。用多彩的方式詮釋城市文脈與底蘊。
一座城市只有歷史、沒有未來是不行的。讓方志館成為城市會客廳的目的是讓外地人愛上城市,讓本地人更愛城市。從這一點上說,方志館應成為城市發展的縮影、文化導覽、投資指南,讓外來游客既能感受到文化和歷史的溫馨,也能感受到創新活力和開闊視野。由此一來,方志館將文化與經濟社會有機整合,變成城市門面和窗口。
通過向游客提供多樣化展覽內容(如城市歷史、文化傳統、名人故事等全方位信息)、設計互動性強的展覽項目、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展覽體驗(如使用音頻導覽、視頻講解、音樂演奏或表演等)、提供專業解說服務以及設置電子導覽設施(如電子導覽屏幕、電子地圖)等方式,將方志文獻中的歷史和文化元素生動展現出來,讓外來游客在方志館全面了解城市信息和規劃行程,增加實地觀摩體驗興致。此外,方志館還應適度切入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端口,創造性開展以歷史文化為重點的文化招商活動,增強為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如位于云南大理州劍川縣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史志、年鑒、地情資料等編修、收藏、研究、開發利用、展示展覽和宣傳教育于一體,全面反映南方絲綢之路及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全面展示我國絲路沿線自然地理、社會歷史、傳統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是進行傳統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宣傳與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平臺。目前該館已成為大理州文化新地標、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與研學團隊,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與影響力。
建設城市會客廳式方志館是一個新課題,學科融合的邊際效應將會逐步呈現出來。各地需從文化自信、特色自立、區域自強的角度來謀劃地方方志館工作。在理念、風格、專業、兼容、隊伍等方面增強持續更新能力、融入發展新格局、適應社會新需要,全面提升其地市文化窗口功能和服務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城市文化名片和會客廳。
隨著方志事業發展,方志館建設已成為新的關注點。方志館建設應堅持“文化為基,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優化方志館建筑設計。融入當地歷史文化元素,通過建筑外觀打造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相契合的形象。堅持實體館與數字館兩手抓。推進數字化和網絡化進程,通過數字方志文獻與在線數據庫建設,為方志館資源獲取與利用提供更廣泛途徑,豐富參觀者多樣化體驗。突出館內空間資源利用。以專區、館中館為重點營建專、精、特、新展陳布局,以臨展多樣性和延伸閱讀為重點突破方志館空間限制。
方志館應避免千館一面。人文特色與地域特色體現地方文化及其獨特的地域屬性,要深挖地方特色資源,以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展示獨特的地情風貌和人文歷史,打造群眾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使方志館與當地文化產生共鳴。通過地方志文獻的收集、記錄、整理和展示,反映特定地區的歷史演進、政治變遷、經濟發展、社會風貌等,增加方志館的辨識度和吸引力,讓參觀者能親身感受到鄉土文化與自身的聯系和親切感。
方志館的專業建設體現核心競爭力。在解說、展陳、管理方面需專業力量支持,既嚴謹又親民,把方志館官宣權威與市井煙火相結合。在方志文獻收集方面,應與相關機構合作,廣泛收集、整理和保護資料;在整理和展示方面,應借鑒專業知識與經驗,確保方志文獻準確性和權威性。此外,方志館還應與學術界和文化機構合作,開展學術研究和展覽等活動,提高專業水平和影響力。如西華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與南充市方志館共建教研基地,進一步加強歷史學與地方志學的聯系,對探索歷史學教育與地方志事業發展新形態提供更多可能。
一館存春秋,多館匯英華。方志館的兼容戰略能力建設至關重要,以積極、主動、創新的工作狀態研究各取所需、各計其功的多館合作路徑,與其他文化機構內外兼容增強其功能和影響力。可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規劃館和展覽館等文化機構合作,形成以城市會客廳為紐帶的“1+N”城市文化戰略聯盟,探索建立企業分館、團隊分館模式。與不同機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增強方志館的功能與影響力。如與博物館合作可以加強方志館的展示力度;與圖書館合作可以提供更豐富的閱讀資源;與展覽館合作可以舉辦臨時展覽,擴大方志館影響范圍等。
把方志館建成城市會客廳,其從業人員就是城市形象代言人,需具備較高素養,尤其是解說員更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熟悉當地文化和歷史,能夠提供專業的解讀和講解。建設方志館從業隊伍應避免拘泥于一城一地,防止體內循環。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更大范圍整合優質資源。通過建立專家講壇開講機制、部門工作定期駐講機制、金牌講解評選機制、方志文化推廣機制及高校院所合作共贏機制等,讓市民與高端智慧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提升方志館的號召力、影響力。如西華師范大學與南充市方志館共建教研實習基地,為雙方在專業人才培養、方志專家庫建設等方面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方志館注入了新活力。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當“小眾”走向“大眾”的中流,“小眾”才是精品;當“大眾”接納“小眾”的支流,“大眾”才會崛起。只要我們用開放心態與別人握手,用創新理念與市場共進,用深厚底蘊與歷史對話,錨定“民眾方志館就是城市會客廳”目標定位,方志館就會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和城市精神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