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V“路易號”里,年輕人舉著的不是購物袋,而是一杯帶有品牌 logo 的拿鐵。這家投資數百萬、工作日下午仍需排隊的體驗空間,亮相之時,恰逢品牌財報顯露疲軟。
幾公里外,另一個品牌的體驗空間正迅速褪去開幕時的光環,店長看著慘淡的銷售額發愁:“下個季度,這里很可能就要關門了。”
一邊是逆勢豪賭,一邊是快速冷卻。這種巨大的反差,揭示了品牌空間面臨的核心矛盾:投入與回報的嚴重錯配。
問題的根源何在?通過與 WPP 達邦旗下 Landor 朗濤中國大陸區總經理張環香(Juanita Zhang)、Uniplan 優尼香港辦公室執行創意總監陳維宗(Eric Chan)的深度對談,胖鯨發現所有困境都指向三個無法打通的關鍵痛點:人設模糊、功能搖擺、評估短視。
1、如果品牌自己都不知道“我是誰”(痛點一),那么空間的功能定位(痛點二)必然是混亂的,評估其價值(痛點三)也失去了基準。
2、人設清晰后,需要明確空間如何服務于這個人設(是做形象、做話題還是做銷售?),這直接決定了空間的設計和運營策略。功能定位模糊往往是痛點一(人設模糊)在操作層面的表現。
3、即使人設清晰、功能定位明確,但如果用錯誤的、短視的標準去評估效果(如只看當天銷售),或者內部缺乏協同管理,巨大的空間投入就無法獲得應有的、可持續的回報,甚至可能導致項目失敗或被砍掉。它確保投入能產生可衡量、可持續的價值,支撐前兩點的實現。
胖鯨嘗試在本篇文章中,結合一線案例與專家洞察,解構這些困境背后的成因與可能的出路。
走進一家裝修精美、造價不菲的品牌空間,你卻感到一絲困惑:“這里展示的東西線上都能買,那我為什么要專門跑來?”
1、“首先,線上已從‘雜貨店’演變為‘百貨公司’,”她解釋道,“當吃喝玩樂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時,這無形中將消費者對‘一站式體驗’的期待拉到極高水位?!?
2、“此外,社交媒體的崛起和社交貨幣的概念,背后是年輕人自我意識的強烈覺醒。他們不再盲從 KOL 或潮流,而是希望通過消費和分享,宣告自己是當下文化趨勢的引領者?!?
3、“同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反而驅使人們走出家門,渴望與真實的人、實在的物進行互動和接觸。”
“如果線下空間無法提供超越交易的獨特價值,這件事就成立不了。”她進一步分析道,這種獨特價值的核心,正是清晰且一致的“品牌人設”?!拔覀兂Uf,品牌是一個承諾。而空間,是你能讓消費者觸摸、感知并最終相信這個承諾的實體化場域?!?
這種“人設化”并非新概念。Juanita 指出了其歷史淵源:“回顧品牌誕生的最初,為什么幾乎所有奢侈品牌都用人名來命名?因為這是一個‘人’,用自己最大的資產——人格,來為產品和服務做擔保。品牌本質上就應該像一個人一樣去經營?!?
從 Coco Chanel 到 Christian Dior,從 Giorgio Armani 到 Ralph Lauren,這些創始人將自己的人格魅力、生活理念和價值觀注入品牌,使其超越了產品功能,成為一種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成功案例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們用空間語言準確翻譯了品牌內核,讓人設成為無處不在的體驗:
始祖鳥全球最大的原生態體驗旗艦店「始祖鳥博物館」(上海)以加拿大溫哥華海岸山脈為靈感,空間重構,感官沉浸
始祖鳥(ARCTERYX)的“硬核環?!比嗽O,并非一句空洞口號。在其空間內,你會看到舊衣回收計劃、終身保修服務的詳細介紹,店員會像老朋友一樣提醒“衣服可以拿回來護理”。它通過空間運營戶外社群,將購買者轉化為“信徒”。
正如 Eric 所說:“它讓我感覺到我買的不是衣服,而是一種對極致探索和可持續生活的承諾。我甚至不覺得它是一個品牌,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Juanita以樂高(LEGO)舉例:“它的成功源于其清晰的品牌定位:寓教于樂。品牌不僅希望孩子玩得開心,更注重通過積木激發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無論是豐富的產品線(如 City、Friends 系列),還是零售店中鼓勵動手體驗的專區,樂高始終讓孩子們在拼搭中探索未知、感受創造樂趣。此外,定制化服務(如在積木上刻名、定制圖像)進一步增強了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結。樂高不盲目追隨潮流,而是堅守品牌內核,以一種真實、專注的態度持續傳遞其價值理念,也因此贏得了眾多用戶的信任與喜愛。”
反之,失敗的空間往往淪為元素的堆砌——追逐流行的顏色、照搬網紅的設計、塞入滯銷的庫存,唯獨缺少貫穿始終的靈魂。
首先,一些中國品牌仍深陷“創業者思維”與“品牌思維”的沖突。Juanita 指出,部分企業主可能更相信自身經驗而非專業體系,習慣于“小步快跑、快速試錯”的短線模式?!坝绕涫窃诔龊r,這種迭代思維會遭遇巨大挑戰。海外市場更成熟,需要的是長期、清晰的品牌目標與穩扎穩打的步伐。”
其次,是對核心客群的洞察不足、缺乏聚焦。“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部分企業可能更側重短期回報,而忽視了品牌長期建設的重要性,覺得什么都能活、什么都能賺?!盝uanita 補充道,這種背景導致了許多品牌在市場定位上過于寬泛,“總想一句線 個人,而不是精準地對線 個人?!?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 AI 時代,這種模糊變得更為危險。Juanita 提醒道,消費者在與品牌直接接觸前,很可能已通過 AI 工具整合了全網信息——從產品參數、員工評價到售后吐槽?!捌放迫嗽O必須是經得起 360 度審視的真實身份,任何不真誠的包裝都極易被戳穿?!?
1、先做戰略定位,再談空間設計:空間是品牌戰略的實體化表達,而非孤立的設計項目。在動筆設計前,必須首先明確品牌的核心承諾、價值觀與目標人群。
2、追求深度,而非廣度:放棄“打動所有人”的幻想。精準服務并極致滿足核心人群,遠比泛泛地吸引流量更重要。品牌需要的是“摯友”,而非“路人”。
3、確保線上線下人設統一:空間體驗必須與品牌在數字渠道、產品、服務中傳遞的信息高度一致,任何斷裂都會導致信任崩塌。
一旦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下一個致命的考驗便是:“空間,到底該用來干什么?”許多品牌在這個階段患上了“選擇困難癥”,既渴望社交媒體上的爆光,又無法舍棄對直接銷售的迷戀,最終導致空間功能分裂,體驗失焦。
這種“既要又要”的糾結,根源在于戰略上的舉棋不定,最終體現在一個什么都想裝、但什么都不精的空間里。一個空間如果想同時成為網紅打卡地、藝術展覽館、產品銷售點和社群俱樂部,結果往往是什么都做不好。
1、快閃店追求的是短期聲量爆點和病毒式傳播,適合新品發布、制造話題或測試市場反應。例如,Uniplan優尼為比亞迪在迪拜打造的展廳,聚焦于契合當地審美與文化習慣的空間體驗,實現了品牌價值的精準傳遞。展廳外觀通過特殊處理的外立面和定制立柱,既與周邊建筑和諧相融,又鮮明凸顯比亞迪的品牌識別度。內部設計注重品牌標識與導視的清晰呈現,布局邏輯流暢,引導參觀者沉浸于一段引人入勝的品牌旅程,為比亞迪品牌在迪拜市場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Uniplan 優尼為比亞迪在迪拜市中心打造一家品牌快閃展廳,旨在提升其在阿聯酋的影響力。
2、慢閃店則通過 3-6 個月甚至更長的周期,迭代內容,持續講述品牌故事,更適合培育深度用戶關系,建立社群信任。Eric 非常看好這種模式:“它讓品牌有時間與用戶建立真正的關系。第一次可能沒吸引我,但第二次、第三次的主題變換,可能會讓我愛上它?!?
3、長期體驗中心則代表了對品牌價值的終極投資。例如,Uniplan 優尼與沃爾沃攜手在成都打造的品牌體驗中心,旨在突破傳統“品牌體驗中心即展廳”的固有模式。在 1500 平方米的空間中,參觀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沃爾沃經典歷史車型 PV4,隨后依次可體驗底盤調節、動力總成、奢華材質與面漆展示,以及綠色節能技術和安全性能展區。通過融入手勢控制、觸摸屏、增強現實技術和投影等互動元素,展覽不僅增添了趣味性,更使參觀者沉浸于其中,深度探索沃爾沃品牌的核心價值。
4、此外,越來越多品牌對于展臺的概念已經升級在展覽上打造品牌空間。比如2024年CES展上,Uniplan優尼聯手現代汽車設計了一個叫“City of Ease”的展臺,該項目旨在向行業高管、政策制定者及公共基礎設施管理部門傳遞這一復雜愿景,為了將其簡化為公眾易于理解的設計表達,團隊直接把“可持續”的理念做成了讓大家能走進來、動手玩,在互動中感受的體驗,讓觀眾自然而然記住了它的品牌創新形象,并獲得了德國iF設計獎-室內建筑設計 & 貿易展/展覽類別獎項。
同時,明確空間的核心角色至關重要:它究竟是企業文化的品牌圣殿(如蘋果靜安店)?是鏈接用戶的社群客廳(如 lululemon 的瑜伽社區)?是傳遞專業知識的博物館(如始祖鳥)?還是激發玩趣的游樂場(如樂高)?不同的角色,決定了完全不同的設計、運營和投入模式。
比如,LV“路易號”選擇完全服務于“旅行精神與工藝傳承”的品牌敘事。當你步入其中,所能感知的遠不止是奢侈品的陳列——這里所傳遞的是一種感覺,一種生活方式。從傳播策略、核心創意,到概念構建與敘事手法,每一個環節都融入統一的品牌敘事。無論是整體體驗還是細節呈現,都在無聲地訴說:我們如何以時間打磨一件產品。“它不是在賣包,而是在賣一個夢,一種歸屬感,”Eric 評論道,“買得起的人在這里找到身份認同,暫時買不起的年輕人則種下憧憬的種子。這是一種長期的心智投資。”
對于絕大多數品牌而言,關鍵不在于復制 LV 的宏大,而在于學習其“功能純粹性”。
運營層面,空間需要被當作“內容劇場”來運營,而非靜態的陳列室。這意味著內容需要像雜志專欄一樣持續“連載”,定期推出新主題、新活動、新聯名,才能避免淪為一次性打卡點,吸引用戶反復回流。
同時,在影響體驗質感的關鍵節點上,工藝和投入不能妥協。Juanita特別提醒:“蘋果(Apple)浦東門店一個玻璃門的造價在 80 萬左右,一個玻璃臺階約 5 萬人民幣,極致工藝本身就在無聲地傳遞品牌的承諾和品質。消費者停留時間越長,對細節的感知就越深。”
1、單一核心,極致表達:一個空間只解決一個核心問題(要么是品牌形象,要么是社群運營,要么是體驗轉化)。貪多求全必然導致失焦。
2、內容日歷化,體驗季度更新:將空間視為一個媒體,制定內容更新日歷,通過季節主題、藝術家合作、限時活動等方式保持新鮮感。
3、投資于“哇”時刻:識別用戶旅程中的關鍵觸點上,愿意為能創造“哇”聲體驗的細節(如互動裝置、珍貴材質、驚艷景觀)投入重金。
即便前兩個問題都得到了完美解決,品牌空間仍可能倒在最后一步:一套短視、陳舊且孤立的評估體系。當財務部門只用“坪效”這把尺子去丈量一個體驗空間的價值時,這個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失敗了——因為這把尺子,從一開始就量錯了對象。
這或許是所有痛點中最普遍、最頑固的一個。其根源在于,企業習慣了用衡量“交易場”的指標,去考核一個“關系場”的價值,兩者回報邏輯的本質差異導致了嚴重的價值錯判。
要打破這一僵局,首先必須認識到,評估一個空間的價值,不能只看當天賣了多少貨。它的回報更像一場“延遲滿足”。正如 Juanita 所強調的一個關鍵數據:“消費者在零售空間內每多停留 10 分鐘,客單價和轉化率會提升 10% 到 20%。”這直接證明了沉浸式體驗對銷售轉化的間接拉動效應,是短期內可衡量的價值之一。
更重要的是,品牌空間有其動態的生命周期。它會經歷初期的熱度高峰,進入穩定狀態,最終面臨需要重塑的時刻。評估體系需要與之適配,而非一成不變。
“最初的關鍵在于觸達率——客流量、媒體報道、社交影響力。然后,重點應轉移到體驗深度——停留時間、參與度、重復訪問率?!?Eric 點明了這種演進邏輯,“投資回報率不僅僅關乎銷售額;它關乎可見性、相關性,以及空間如何滋養品牌生態系統的其他部分。最明智的空間在構建之初就會考慮到演變,采用模塊化、可快速迭代的設計,這樣就不會在每次興趣下降時都從頭開始,從而持續為品牌注入新鮮感?!?
LV 在業績承壓時仍堅持投入“路易號”,正是基于這種前瞻性的動態評估模型。它看重的不是現場的銷售額,而是其在初期創造的全球媒體聲量與社交裂變,以及中長期對新一代消費者心智的持續占領。這些無法在當期財報中體現的“品牌資產”,才是其真正的戰略目標。
Landor 朗濤攜手華為就前灘太古里全球旗艦店打造的“和諧共生之林”項目也提供了一個跳出“銷售本位”的評估范本。該項目的核心目標并非直接拉動短期銷量,而是深化華為“科技生活引領者”的品牌定位,并與前灘太古里的“健康、綠色、人文”理念形成共振。如何衡量其成功?華為和朗濤看重的是一系列“品牌資產”指標:
1、專業領域認可:項目榮獲2024年Transform Awards Asia“最佳品牌體驗獎”銅獎,這代表了行業專家對其品牌體驗策略的最高肯定,是其專業價值的證明。
2、贏得媒體價值(Earned Media Value):項目獲得包括搜狐、新浪、澎湃、騰訊新聞、中國日報乃至ArchDaily、Dezeen等國內外權威科技、設計與建筑媒體的深度報道,產生了巨大的免費曝光和口碑效應。
3、話題破圈與心智占領:報道不僅關注門店本身,更深度解讀其設計理念,在科技、設計與生活方式多個領域形成高熱話題,成功觸達并影響了更廣泛的大眾用戶,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4、品牌形象具象化:通過“森林”的沉浸式敘事,將華為抽象的“科技與自然共生”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極大地豐富了品牌內涵,提升了品牌美譽度和情感連接。
這兩個案例清晰地表明,一個頂級品牌空間的投入回報(ROI)是多元的、長期的。它或許無法在當季財報的銷售額中完全體現,但它所積累的品牌資產、行業聲望和大眾好感度,構成了品牌最寬闊的護城河,為未來的銷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思維轉變正推動著預算分配的結構性變化。品牌方將傳統廣告預算轉向體驗內容制作,意味著評估指標也從過去的“曝光量”“點擊率”變為“社交分享量”“話題熱度”“會員沉淀數”等“社交貨幣”指標。這種轉變要求企業的評估體系必須跟上步伐。
然而,最大的挑戰來自內部管理的權責斷裂,這常常使得再好的評估理念也難以落地?!澳壳敖^大多數品牌團隊中,缺少‘品牌體驗官’這一角色,”Juanita 指出了核心困境,“空間項目往往分散在數字團隊、客戶關系管理、零售、市場、PR 等多個部門中,無人統籌,權責模糊?!?
結果就是大家各自為政,都用不同的 KPI 去考核它:市場部要聲量,銷售部要轉化,數據部要留資,最終撕裂了體驗的一致性,也讓任何長效評估無從談起。
針對這一困境,Juanita 和 Eric 一致建議品牌需要由市場營銷總監(CMO)或更高層級牽頭,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將市場部、零售部、數據部門的目標對齊,共同定義一套包含品牌資產、用戶體驗、銷售轉化等多維度的長效指標體系。
1、定義空間在用戶旅程中的角色:根據空間的核心功能(引流、轉化、品牌教育、社群運營)為其設定主要評估維度和次要維度,例如旗艦店看聲量和口碑,社區店看復購和會員活躍度。
2、設立“品牌資產”類指標:將用戶停留時長、社群活躍度、內容裂變(UGC 數量、社交平臺分享數)、贏得媒體價值等納入核心 KPI,與傳統銷售指標并列考核。
3、成立跨部門小組:由市場部主導,融合零售、用戶運營、數據部門成員,對核心空間項目進行聯合操盤和共同擔責,打破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
4、小品牌聚焦“精準試驗”:如比亞迪區域試點:鎖定東南亞優勢市場,非全球鋪開;又比如用慢閃店低成本驗證:模塊化設計快速迭代主題。
LV“路易號”的巨輪與其財報之間的張力,生動地演繹了當下品牌面臨的共同課題:在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的周期里,是收縮自保,還是敢于為未來投資?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流量成本高企、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存量競爭時代,品牌空間已從“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從“成本中心”變成了“資產中心”。它不再是簡單的渠道延伸,而是品牌最寬闊的護城河,是與用戶建立信任、情感和文化共鳴的最高效場域。
解決人設、功能、評估這三重痛點,是一場從戰略到戰術再到組織的全面升級。它要求品牌首先向內求索,清晰地回答“我是誰”;繼而穩健布局,決定“空間該做什么”;最終革新尺規,用一把更長期的尺子去“衡量它的價值”。
“年輕的中國品牌蓬勃富有朝氣,但一些中國企業在過往的增長中,形成了以擴張為導向的思維模式,對周期性波動的應對經驗相對較少?!盝uanita 提醒道,“但品牌的紅利是一場復利游戲,它需要時間、耐心和長期主義。一旦開始,就必須持續投入和鞏固?!?
那些愿意真正投資于空間體驗、并深刻理解其價值的品牌,所做的遠不止是裝修一間門店。它們是在用戶心中,提前埋下了一顆名為“意義”的種子。
市場總會復蘇,潮水終將再漲。當消費者再次打開錢包時,他們第一個想起的,不會是那個折扣最狠的品牌,而一定是那個曾經在他們記憶中,留下過獨特感受和情感連接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