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碳” 目標提出以來,全球紡織業正加速擺脫 “資源消耗型線性模式”,向 “閉環再生循環體系” 深度躍遷。2022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 “ 2025 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到 25%、再生纖維產量達到 200 萬噸” 的量化目標。

  在此背景下,循環設計即服務、產品數字護照驅動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閉環、消費后紡織資產逆向物流網絡等創新實踐,成為破解時尚產業構建 ESG 價值共生體系核心難題的關鍵路徑。

  如今,2025 年如期而至。值此行業變革的重要節點,2025 年 9 月 2 日至 3 日,“2025 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辦。這場盛會的召開并非偶然之舉,而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深耕循環創新十年后的成果總結與未來謀劃,更是對國家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戰略目標的積極響應與實踐落地。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

  開幕大會集結各界核心力量,為循環發展錨定底層邏輯與戰略坐標系。多位重磅嘉賓帶來精彩分享,從政策、技術、全球趨勢等維度,為紡織業循環發展指明方向。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

  本次 2025 循環創新?時尚大會開幕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主任劉欣主持,她以 “金秋滬上聚首,共探循環時尚新路徑” 為開篇,拉開了行業嘉賓共話紡織循環發展的序幕。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歡迎致辭中表示,要破解產業實踐難題、推動循環創新發展,需立足全球產業變革新形勢,牢牢把握技術創新的范式重構、消費理念的深度變革、精準政策的戰略引領三大核心機遇。他以行業實踐數據為證:“從 2005 年到 2024 年,我國紡織行業單位產值能耗下降超過 65%,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長 12%,再生纖維年使用量突破 300 萬噸。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紡織行業對循環經濟二十年如一日的積極探索,更是產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注腳。” 同時,他呼吁行業進一步加強跨領域協作,將單點創新轉化為系統生態優勢,在全球紡織可持續治理中發出更強 “中國聲音”。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4)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學者楊尚寶在致辭中強調,政策引導是推動紡織業循環經濟落地的關鍵支撐。他指出:“當前我國紡織循環發展已從‘自發探索’進入‘政策驅動與市場響應’協同發力的新階段,《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中‘2025 年循環利用率達 25%’的目標,既是硬指標也是動員令。”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政策將重點圍繞 “標準統一、數據共享、金融支持” 三大方向發力,通過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再生纖維應用場景拓展,為行業循環創新打通 “最后一公里”,讓政策紅利切實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5)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徐衛林圍繞 “紡織品循環創新展望” 主題,從技術革新維度提出產業發展路徑。他認為:“紡織循環創新的核心瓶頸在技術,突破點也在技術。當前行業正面臨從‘物理回收’向‘化學再生’的關鍵跨越,只有攻克再生纖維性能提升、廢舊紡織品智能分揀、微塑料治理等‘卡脖子’技術,才能真正實現‘從纖維到纖維’的無限循環。” 他以具體技術方向為例:“未來三年,生物酶法再生、數字噴墨印花結合 AI 工藝優化等技術將迎來規模化應用,這些技術不僅能降低生產能耗 30% 以上,還能為循環時尚提供更高品質的材料支撐,讓‘環保’與‘高品質’不再矛盾。”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6)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聚焦 “產品數字護照(DPP)與紡織循環生態構建”,詳細分享了行業數字化實踐成果。她指出:“產品數字護照是打通‘生產 - 消費 - 回收’閉環的關鍵紐帶,目前我們已初步構建起‘白皮書探明路徑、標準規范引領、系統技術落地’的 DPP 工作體系。”她以李寧針織圓領短袖 T 恤的實景案例為例:“通過 DPP,我們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視化,從原料來源、生產能耗到碳足跡數據,再到回收指引,消費者掃碼即可一目了然。” 同時,她強調:“下一步將推動 DPP 與碳標簽深度對接、與供應鏈動態地圖集成,讓數字技術成為紡織循環發展的‘加速器’。”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7)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中國區首席代表關一松分享 “紡織品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PR)在全球的發展” 情況時指出,EPR 制度已成為全球推動紡織循環的核心政策工具。他介紹:“目前全球已有歐盟、加拿大、日本等 15 個國家和地區出臺紡織品 EPR 相關法規,核心是通過明確生產者的回收責任,倒逼產業鏈從‘設計端’就考慮循環屬性。” 他建議我國紡織業:“在借鑒國際經驗時,需結合產業規模大、中小企業多的特點,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 EPR 實施模式,避免‘一刀切’,讓不同類型企業都能找到適配的循環路徑。”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8)

  全國產品回收利用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415)秘書長高東峰詳細闡述 “中國紡織循環標準體系” 建設進展,強調標準是行業循環發展的 “基礎設施”。他表示:“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覆蓋‘回收 - 分揀 - 再生 - 應用’全鏈條的紡織循環標準框架,包括廢舊紡織品分類分級、再生纖維性能要求等 12 項關鍵標準。” 他特別提到:“標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我們正在推動標準與認證、檢測體系銜接,未來企業只要符合標準,其再生產品就能獲得市場認可,這將大幅降低循環實踐的交易成本,提升行業整體效率。”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9)

  必維集團消費品服務部脫碳與清潔生產總監 Rakesh VAZIRANI解讀 “歐盟綠色新政下的循環經濟立法全景” 時提醒我國企業:“歐盟《循環經濟法案》的公眾咨詢已啟動,未來將對紡織品的碳足跡、可回收性、信息披露提出更嚴格要求,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他建議:“企業需提前布局綠色供應鏈,建立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碳核算體系,通過第三方認證證明合規性,才能有效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保住并拓展歐洲市場。”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紡織倡議負責人 Bettina HELLER介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紡織倡議的行動進展” 時呼吁:“紡織循環不是單個國家或企業的事,需要全球行業加強合作。目前我們已聯合 50 多個國家的 200 多家機構,共同推進可持續紡織目標。”她特別提到中國實踐的價值:“中國紡織業的循環創新經驗,尤其是在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建設、再生技術產業化方面的成果,值得全球借鑒,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中國企業加入國際協作,共同推動全球紡織業可持續轉型。”

  9 月 3 日的主題分享環節,分別圍繞 “循環創新趨勢”“循環材料創新”“循環商業模式” 三大主題展開,眾多嘉賓帶來精彩紛呈的實踐分享與經驗交流。主題分享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主持,多位嘉賓聚焦纖維再生循環、時尚與紡織循環轉型等領域,探討循環創新趨勢與技術路徑。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1)

  東華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王華平圍繞 “纖維再生循環產業化技術創新與發展” 指出,當前紡織循環面臨 “高品質 T2T(紡織到紡織)比例低、混紡分離難、成本高” 三大核心痛點。針對這些痛點,他提出 “中間體分離” 技術路徑,強調 “通過優化催化、水解技術,在大分子或中間體階段實現材料分離,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留材料功能,未來可推動再生纖維向千萬噸級規模突破”,并建議企業整合資源,打造 “智能化、清潔化” 的回收再生體系,探索 “B2B2C” 模式,實現服裝多次回收與功能升級。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2)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循環材料與產品高級經理 Irene Martinetti分享 “時尚與紡織循環轉型指標 2.0” 時表示,該指標是行業量化循環績效的關鍵工具。她介紹:“2.0 版本最大的更新,是按價值鏈環節和利益相關方細分指標,比如為原料商、品牌商、回收商分別提供專屬評估指南,明確需要收集的數據點與衡量標準。必一運動”同時,她提到CTI指標中文版已發布,呼吁企業參與試點,通過數據共享推動全產業鏈協同。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3)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全國環境管理標委會(SAC/TC 207)秘書長徐秉聲聚焦 “歐盟轉型亞洲 - 湖州和紹興地區紡織服裝中小微企業循環經濟轉型實踐項目”,分享了針對兩地襪業、童裝企業的調研成果。他指出:“中小微企業是紡織產業的主力軍,但普遍存在‘廢水耗量大、能源管理弱、循環設計意識不足’的問題。”他建議通過 “制定綠色評價標準、對接綠色金融、開展中歐經驗互鑒”,幫助中小微企業突破轉型瓶頸。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4)

  華東師范大學塑料循環與創新研究院院長李道季教授圍繞 “紡織循環的微塑料問題及應對”,澄清了行業對微塑料的認知誤區。他強調:“當前研究存在‘概念混淆’問題,多數微塑料實驗用塑料顆粒,而非紡織用化學纖維,且環境中 76% 的微塑料是纖維,但現有風險評估未針對性開展纖維實驗。”他指出:“通過飲食、呼吸途徑,微塑料難以進入人體組織;血液、器官中發現的微塑料,多與醫療輸液等注射途徑相關,而非紡織接觸。” 他建議行業 “將化學纖維與傳統微塑料區分評估,在產品設計階段優先選擇長纖維、難降解材質,減少循環過程中的纖維脫落,同時推動建立專屬檢測標準”。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5)

  原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趙國樑解讀 “廢舊紡織品智能分揀技術進展” 時表示,分揀是循環的 “第一道關口”,當前面臨 “手工效率低、成分識別難、顏色分揀精度不足” 的問題。他介紹了臺式掃描(1.5 秒 / 件)、陣列式分揀(2000 公斤 / 小時)、高光譜成像(同步識別成分與位置)等技術進展,建議未來 “結合產品數字護照,在設計階段植入可識別標記,同時開發適配顆粒料、摩擦料的在線檢測探頭,滿足化學回收的精準分揀需求”。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6)

  中國紡織規劃研究院紡織行業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膺鴻結合 15 年實踐,剖析 “紡織品循環利用的挑戰與應對”,提出十大核心挑戰。他重點提到:“稅務政策對化學纖維 100% 再生、其他纖維 70% 再生才予增值稅減免,導致低含量再生企業難以享受優惠;同時,二手服裝流通缺乏強制性標準,出口靠海關監管,國內流通約束不足。” 針對這些挑戰,他建議 “從體制內服裝、學生服入手,引導消費認知;加快建設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完善再生纖維溯源體系”。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7)

  伊士曼集團紡織事業部全球總經理Ruth Farrell圍繞 “伊士曼碳再生循環技術” 指出,當前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 “僅 1% 服裝面料被回收、2025 年時尚行業將占全球 25% 碳預算” 的挑戰。她重點介紹Naia?可持續醋酯纖維素纖維;同時宣布重要進展:“Naia?將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今年第四季度啟動商業化投產,未來將覆蓋成衣、家紡等多領域,推動中國價值鏈可持續升級。”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8)

  蘭精集團執行副總裁Florian Heubrandner分享蘭精集團循環經濟實踐,強調 “從木材可持續采購到纖維生物降解,構建全生命周期循環”。他提到:“早在 2017 年我們就推出含 20% 回收材料的纖維,2024 年在南京工廠投產,專注中國市場;2040 年計劃將回收材料占比提升至 40%。” 結合合作案例,他舉例:“與 Timberland 等品牌合作,將回收纖維用于服裝生產,雖再生纖維成本較高,但通過品牌宣傳與消費者教育,已實現商業化落地;同時聯合初創公司探索替代性纖維素材料,降低對原生資源依賴。”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19)

  源天生物聯合創始人兼副總經理姜綱文介紹生物酶法再生技術時提到,團隊借助 AI 優化酶解效率,實現 PET 廢舊紡織品 8 小時工業化降解,成為全球首家通過 GRS 認證的該領域企業。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0)

  浙江佳人品牌市場部總監喻梁梁解讀化學法循環技術,指出 “全球每年超 9000 萬噸廢舊紡織品被填埋焚燒,化學法是實現 T2T(Textile-to-Textile)閉環的關鍵”。他介紹:“浙江佳人年處理 4 萬噸廢舊紡織品,再生聚酯純度達 99.9%,二期 5 萬噸產能今年投產,2030 年將達 50 萬噸規模;產品覆蓋 DMT 切片、紗線等,已應用于彪馬歐洲杯球衣,明年世界杯將有更多再生材料產品亮相。”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1)

  阿脒諾材料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李翔宇分享滌氨混紡面料全纖維再生技術,強調 “突破混紡分離難題,90℃常壓下實現滌、氨精準分離,再生 DMT 與氨綸可回歸紡織產業鏈,綜合碳減排比原生低 60%”。提到 “千噸級工廠已投產,萬噸級工廠 2026 年在連云港落地,訂單已排至 2026 年底,同時推動‘廢舊織物歸巢行動’,聯合設備商制定分揀標準”。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2)

  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時尚服飾研發總監黎明,聚焦錦綸 6 廢舊紡織品再生,指出 “尼龍回收難在混紡分離、脫色與分揀”。他介紹:“通過近紅外智能分揀、無水消毒、超臨界技術,2025 年 1 月 1 萬噸生產線投產,再生尼龍指標與原生接近,已與 H&M、ZARA 合作,半年獲超 1000 噸訂單;開發紫外線變色識別技術,可快速驗證再生成分,推動‘0 固廢’理念,回收品牌邊角料再供應給品牌。”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3)

  迪卡儂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夏艷宏圍繞 “賦能消費者環保行動” 分享實踐,坦言循環商業模式面臨 “成本不被看見、消費者認知不足” 的挑戰。她舉例:“2024 年推出羽毛球線再生服裝、純電重卡物流等項目,其中純電重卡在 B 站獲高關注度,而綠電集采因難產生情感共鳴,消費者反饋平淡。” 針對 T2T,她提到:“消費者關注‘門店是否回收衣服’,但逆向物流成本高、消費者教育難度大,需全價值鏈協同;中國供應鏈成熟,應率先推動大循環,目前迪卡儂已通過視頻傳遞循環理念,未來將持續擴大再生面料采購。”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4)

  耐克公司可持續發展高級經理吳曉俠分享 “舊鞋新生計劃”,提到 “耐克 30 年前在美國推出 Nike Grind 技術,2015 年引入中國,將廢舊球鞋拆解再生,用于鞋底、球場建設等”。她重點介紹中國創新模式:“與支付寶、順豐合作,消費者線上預約上門收鞋,可實時追蹤鞋子再生進度(如轉化為球場材料),線 多家門店設回收箱,投鞋可獲螞蟻森林能量;已建成 44 個環保球場,回收 28 萬雙鞋,未來將通過自動化技術提升拆解效率,歡迎消費者持續捐贈廢舊耐克鞋。”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5)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經理李曉霞,提出 “消費后紡織品回收再生全鏈路解決方案”,并介紹企業實踐進展:“2024 年 4 月,公司 2000 噸廢舊紡織品中試線正式投產;目前已與達利集團合作打造‘品牌到品牌’的循環閉環 —— 從品牌供應鏈回收高棉廢舊紡織品,經處理制成再生纖維后,再回供至品牌用于生產,其中萊賽爾纖維可實現 8-10 次循環利用。”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6)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循環項目負責人王琳,首先指出酒店布草回收的實際困境:“酒店每年會產生大量純棉巾類與滌棉床品,這類廢棄物的傳統處置方式以焚燒為主,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隨后介紹項目突破:“我們與錦江酒店合作,通過化學法將廢舊布草轉化為粘膠短纖或長絲,今年 4 月千噸級溶劑法生產線已正式投產,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7)

  愉悅綠賽特品牌創始人劉克寶,直指行業核心挑戰:“當前循環行業普遍面臨‘有技術無市場、高凈值利用率低’的困境,很多再生產品雖技術成熟,卻難以實現高附加值落地。” 他通過具體案例說明破局路徑:“我們將循環材料應用于高價值場景 —— 比如制成上海博物館文創包,售價達數百元,附加值較傳統產品提升 10 倍以上;還開發了通過碰撞測試的寵物車載包、適配京東物流的循環托盤等。這些實踐都證明‘循環技術 + 創新設計 + 精準場景’的組合,能有效提升產品溢價。”

  回溯中國紡織業循環創新的十年深耕路,行業始終以 “多維探索” 破局、以 “系統協同” 筑基:2015 年,中國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率先錨定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維度 12 項指標,從化學品管控到循環創新四大專題切入,為產業轉型立下 “坐標系”;2019 年,從產業鏈 20 方協同探索循環經濟路徑,到 “衣再造競賽” 讓青年設計登上國際舞臺,讓 “循環時尚” 從產業理念走進公眾視野;2020 年,《循環時尚:中國新紡織經濟展望》報告問世,以國際視野融合本土實踐,為行業注入 “理論源動力”。這十年,是從單點突破到全鏈條貫通、從概念倡導到實踐落地的十年,更是中國紡織業構建 “政策 - 技術 - 市場” 循環生態的十年。

2025循環創新?時尚大會:十年深耕鑄根基協同創新啟新程(圖28)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大會將 “循環理念” 融入每一處細節設計:展區外墻采用往年展覽回收的周轉箱搭建,既減少了新增物料消耗,又直觀呈現 “廢棄物再生” 的價值;外墻旁陳列的再造衣模特,將青年設計師的創意與循環工藝結合,讓可持續時尚看得見、可感知;同時,大會在 intertextile 6.1 館H140 展位同步設立可持續創新專區,必一運動集中展示氣候行動、碳足跡管理、數字追溯、碳中和林等前沿成果,多維度、立體化呈現中國紡織業的循環實踐。

  站在十年節點,中國紡織業的循環創新從未止步。未來,將繼續以十年積累的技術、模式與生態優勢,深化全球協作、突破產業卡點,讓循環不僅是產業轉型的選擇,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為全球紡織可持續治理貢獻更具深度與溫度的 “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歐錦賽:字母29+6勝立陶宛!申京轟19+12+10,半決賽首組對陣出爐

  《編碼物候》展覽開幕 北京時代美術館以科學藝術解讀數字與生物交織的宇宙節律

  “閃亮的你”慶祝第41個教師節大型融媒直播節目,書醫”崔利銳:修復“濟世良方” 傳承中醫藥文化根脈

  日本 I-O DATA 推雷電 5 移動固態硬盤:至高 8TB,6GB/s 順序讀

  Intel確認!Arrow Lake Refresh明年發、下代Nova Lake在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