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彭駿 通訊員/馬麗慧)日前,走進陸河縣水唇鎮富民興村產業園,縫紉機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忙著趕制發往非洲的訂單。“以前為謀生外出打工,除去吃住沒多少結余,還總擔心家里的孩子。現在每月能掙4500元,既能工作又能顧家。”留守婦女彭大姐說。
陸河縣曾面臨山多田少、人口外流明顯的困境,“外出難顧家、留守缺收入”是當地許多家庭的真實寫照。經過深入調研,陸河縣瞄準服裝產業“就業門檻低、吸納能力強、生產方式靈活”的特點,結合本地留守婦女較多的勞動力結構,選擇差異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縣域經濟找到了特色發展路徑。
隨著服裝產業崛起,越來越多就業崗位涌現,曾經在外漂泊的勞動力紛紛“歸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而陸河這個粵東山區縣,不僅借此用一臺臺縫紉機“縫”出了年產值25億元的產業版圖,更探索出一條縣域投融資改革的創新之路。
“制衣廠剛成立的時候才8個人,兩年時間里開了5家分廠,現在員工上百人。起初我們以加工為主,現在已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工廠。”陸河一家制衣廠負責人彭東樂說,計劃招多一些員工,工廠再擴大一點,開多幾家分廠,開發更多優質的產品。
陸河服裝產業能在短短三年內實現爆發式增長,關鍵在于深化“政銀企”聯動機制,為產業集群發展搭建融資平臺,推動政府、銀行、企業同頻共振,打通融資服務“最后一公里”,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血液”。
“訂單旺季時,老舊設備和現有生產規模跟不上需求,可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又急需大筆資金。”陸河縣河田鎮高砂村某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孔先生,曾一度陷入這樣的煩惱。
陸河農商銀行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派工作人員上門了解企業需求,最終成功為其發放300萬元貸款,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
如今,該企業完成技術升級與規模擴張后,通過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Temu,將產品銷往美國等海外市場。“沒有這筆貸款,我們不可能這么快打開海外市場。”孔先生說。
“以前是企業跑銀行,現在是銀行跑企業。”陸河農商銀行中心城分行負責人謝清勇表示。針對服裝企業“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陸河農商銀行靈活設置貸款額度與期限,引入多種擔保模式,創新推出“服裝貸”,破解了企業因缺乏抵押物而面臨的融資難題。
截至目前,陸河農商銀行已累計為52家服裝企業解決融資2152萬元,且不良率始終保持低水平。這種“批量授信、精準滴灌”的模式,大幅提高了融資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讓金融活水真正流向急需支持的小微實體。
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支撐。從高砂村首家服裝加工廠落地,到“高砂模式”在全縣推廣,背后是陸河縣“筑巢引鳳”、厚植企業成長沃土的持續努力。陸河縣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搭建中小微企業投資平臺,讓企業“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緊抓珠三角服裝產業轉移機遇,陸河縣依托鄉賢資源與商脈網絡,積極引導各地商會、鄉賢企業家回鄉投資創業。同時,出臺促進服裝服飾類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15條措施,通過強化土地、用工、用電、融資等要素保障,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推動服裝產業快速集聚壯大。
2022年以來,陸河縣新增就業崗位超1.4萬個;近三年,引育中小微工廠超1300家(其中服裝類超800家);2024年,村集體總收入達4134萬元,同比增長21%,“小服裝產業”正不斷筑牢“民生大工程”。
“我們回陸河投資創業,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讓企業能安心落戶。”河口鎮某服裝加工企業負責人說。
在資源整合方面,陸河縣同樣展現出創新智慧。通過村(社區)聯動,陸河縣流轉盤活閑置農房近700處,整合利用閑置學校、廠房等500平方米以上場地66個;同時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建成河田、水唇、新田橫隴等鎮村富民興村產業園,顯著提升產業承載能力。
此外,當地還組織開展46期免費技能培訓,累計發放縫紉工培訓證書超5000份。這一系列舉措,實現了“閑房變廠房、農民變技工”的轉變,讓“沉睡”的資源煥發生機。
為推動服裝產業“走出去”,陸河縣加大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建設力度。近三年,全縣新增跨境電商企業近30家,依托拼多多、希音、速賣通等平臺,日均出口超30萬件T恤至中非、東南亞、歐美等地,“陸河制造”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我們已陸續引進服裝電商、制衣廠、繡花廠、印花廠、設計公司、印花材料廠等服裝類企業。”服裝電商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劉晉星表示,將繼續加大力度,引進服裝產業鏈主、電商、供應鏈公司,不斷完善服裝產業各鏈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