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首次亮相的這三支兵種很驚艷……(圖1)

  為了告慰80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它連接著一個民族從百年屈辱中浴火重生的記憶,是對先烈的致敬,也是對和平的宣誓。每一支受閱方隊鏗鏘有力的步伐,都踏響著對那段苦難輝煌歷史的回應。

  然而,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烈動蕩、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浪潮洶涌的今天,這場閱兵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撫今追昔的范疇,與其說它是一次單純的軍事實力的展示,不如說是一份詳盡的、面向全球發布的國家能力與未來戰略的“技術路演”。

  從追求單個武器平臺的先進性,轉向構建一個由多域力量融合而成的、智能化、網絡化的“體系殺傷網”。

  此次閱兵最大亮點之一是,首次出現了多型高超音速武器,比如以東風-17和鷹擊-21為代表的高超音速武器,其真正的革命性不在于“快”,而在于“不可預測性”。

  傳統彈道導彈的軌跡遵循拋物線,相對固定,這為反導系統提供了計算和攔截的窗口,而東風-17的乘波體彈頭,能在大氣層邊緣進行“打水漂”式的滑翔,軌跡飄忽不定。這好比一個頂尖橄欖球手扔出的傳球,防守方不僅要判斷球的速度,更要命的是無法預測其飛行路線。

  這使得現有的、基于預測彈道進行攔截的反導體系(如薩德、愛國者)在理論上趨于失效。

  鷹擊-21則將這種“不可預測的打擊”從陸基延伸至海基和空基,實現了多平臺通用。它宣告了一種新的海戰規則:航母戰斗群的防御縱深被極度壓縮,過去依賴層層預警和攔截的傳統防御模式,正面臨“發現即摧毀”的嚴峻挑戰。

  如果說高超音速武器是這張“殺傷網”的利刃,那么無人作戰集群就是遍布戰場的“神經末梢”。

  “無偵-7”與“無偵-10”的協同,完美詮釋了這一點。它并非簡單的1+1,而是實現了“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循環的指數級加速。無偵-7(高空長航時)進行廣域掃描,如同“天眼”發現可疑區域;無偵-10(察打一體)則立刻跟進,進行精細化識別和鎖定。整個過程通過數據鏈實時交互,將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偵察-打擊流程,壓縮至分鐘級。

  它將不再僅僅是兩棲攻擊艦,而是一個海上無人作戰體系的前沿指揮與母港。它彈射出的,將不只是無人機,而是一個個具備高度自主能力的空中、水面、水下作戰節點,形成一個以航母為核心、輻射數百公里的“無人蜂群”作戰區域。

  然而,無論是精準的矛頭還是敏銳的神經末梢,都離不開一個強大、穩定、智能的“大腦”和“神經中樞”。

  這正是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這三支首次亮相的新兵種的歷史性意義所在。

  這是“中央數據總線”和“操作系統”。它的核心任務是確保從太空的衛星、空中的無人機、海上的艦船到陸地的傳感器所獲取的海量數據,能夠被實時、高效、無誤地傳輸、處理、分發給最合適的打擊單元(如東風-17的發射車)。它讓“發現即摧毀”從概念變為現實。

  它的任務是雙重的:一方面,保護我方的“操作系統”不受病毒、黑客、電磁干擾的攻擊;另一方面,癱瘓、欺騙、致盲敵方的網絡與指揮系統,為我方物理打擊創造條件。閱兵中提及的“幽靈艦隊”誘騙技術,就是其能力的冰山一角。

  這賦予我軍“上帝視角”,它提供無所不在的偵察、監視、定位、授時和通信能力。沒有它提供的精確坐標,高超音速導彈就是“瞎子”;沒有它的全球通信,海外的無人節點就是“風箏”。它確保了這張網的全球覆蓋與全時段運作。

  本次閱兵揭示的,是一個由太空、網絡、信息鏈路所支撐,以無人化節點為感知,以高超音速武器為打擊手段的全新作戰閉環。

  這標志著解放軍的戰爭范式,已從“平臺中心戰”徹底轉向“網絡中心戰”,實現了質的飛躍。

  如此強大的軍事體系,其意義絕不止于戰場。它正在深刻地改寫大國博弈的規則,尤其是在經濟與金融領域。

  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動蕩、美國試圖構建“西太平洋軍事前沿+全球供應鏈脫鉤”的雙重絞索下,單純的經濟發展已不足以提供安全感,最終還是要依靠一個國家的軍力,尤其是能夠有效拒止外部干預的軍力。

  中國正瞄準在高超音速打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以及無人系統應用等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從地緣政治視角看,這些裝備是服務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工具。在臺海,高超音速導彈形成強大威懾;在南海及西太平洋,巨型無人潛航器則可以打擊敵方海底監聽網絡。

  當美元即將從高息回落,全球數萬億的流動資本將尋找新的“價值洼地”和“避風港”。此時,中國通過閱兵展示無與倫比的區域控制力和內部穩定性,實際上是在向國際資本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

  當你只有實力威脅別人時,你是麻煩制造者;當你實力強大到能提供秩序與安全時,你就成了規則制定者。

  真正完成了這個轉變,全球的權力格局、資本流向、產業鏈分布都將被重塑。全球資本逐利而動,它們會選擇能提供最大確定性和最高回報率的地方。這場閱兵,就是中國在為全球資本的天平,增加一枚重重的、名為“安全與實力”的砝碼。

  成千上萬的民眾通過屏幕觀看這場展示未來裝備的盛會時,心理上獲得一種“祖國已跨入高科技時代”的自信自豪感——在家門口坐定,電視屏幕上跳動的是十年后才可能實現的新技術:超音速導彈撕裂天際、機器人洪流奔騰街頭、眼前景象充滿科幻色彩。

  這與20世紀中期美國“登月工程”的民族敘事頗為相似——當年阿波羅計劃激發了民眾對科學的熱情與自豪感,如今中國的“未來科技”在閱兵中亮相,同樣強化了國家凝聚力與民族自尊。

  以高超音速武器為例,其研制需要高溫合金、耐熱陶瓷材料、先進燃燒器以及精準制造工藝等多領域突破。中國科學家此前已經在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上取得關鍵進展:2020年進行的600秒長時間超燃沖壓發動機地面試車創造紀錄,其抗熱和燃燒控制能力超過當時的美國基準。這類成果得益于國內在推進技術、材料科學和風洞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和積累。

  其二,這種全民參與熱情,不僅是對國家科技實力的信心投射,也間接刺激了科技消費與創業熱情。

  當下年輕人可能因為看到AI、XR和無人系統的“劇透”,而投身相關創新創業:無人機行業、新能源動力、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等領域的興趣隨之高漲。

  可以預見,閱兵式激活的科技想象力將在市場上生根發芽,為VR/AR設備、自動駕駛、無人機等產業帶來新的活力。

  職業結構將發生劇變:自動化在物流、醫療、金融等領域普及后,大量傳統崗位會被智能系統取代,這需要勞動力快速轉向更需要創造力和高端技能的職位。

  必一運動網站入口

  人們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方式將高度數字化:比如,在家戴上輕薄的XR眼鏡就能參與虛擬會議、接受教育或參觀遠方博物館,線下社交和購物場景被虛擬體驗部分替代。

  交通方面,千里之外的同城通勤變為可能,人際距離被快速飛行大幅壓縮,世界將看似更“扁平”。

  當然,這些技術進步也伴生風險與挑戰。比如數據隱私和算法偏見問題不容忽視。大規模就業沖擊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公,若無妥善應對,會加劇失業和社會焦慮等等。

  2025年9月3日的閱兵,不僅僅是一次軍事展示,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科技盛宴,以及新的世界格局在加速成型。